99年花東地區司法與人文關懷講座-生物多樣性演講內容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07-11-04
- 資料點閱次數:2275

為提昇花東地區機關同仁生物多樣性知識、鄉土文化暨生態環境保育工作,本署於3月25日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博士蒞臨本署專題演講,主題為「臺灣海洋生態環境變遷與保育新視界」,其演講內容如下:
台灣海洋生態環境變遷與保育新視界
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是我們需要海洋,不是海洋需要我們】
「如果過度撈捕以及海洋遭受污染的趨勢不變,到2048年,人類將再也享受不到海產」,這是最近「科學」期刊報導由許多生態學者與經濟學者合組的美加跨國研究團隊的警告,他們是分析所有現有的海洋物種與生態系統,並予以綜合,其目的是為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在物種消失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穩定性,而且海洋物種消失的腳步愈來愈快。目前還在被撈捕的物種中,29%被認為在2003年就已「崩盤」,意謂著牠們的漁獲量已銳減九成。「此一趨勢若不變,所有魚類與海洋物種都會在我們有生之年2048前崩盤,現在情況已經很糟,但未來趨勢預測可能更糟。」研究亦指出不僅人類捕食的深海魚類減少,連維護海洋清潔的魚類及魚類產卵棲息處都大幅減少。
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是因為有廣闊的海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1%,地球已經有45億歲了,然而現代科技還不到100年,但在這一世紀中人類的行為卻對地球環境造成空前的影響和衝擊,或許有人認為一滴有污染的水流入海洋應該不會有什麼影響,想想看人體有億萬個細胞,只要一個細胞有問題或病變,我們就有麻煩了,那海洋何嘗不是如此呢?
目前台灣河海生態環境正在遭受空前嚴重的破壞,尤其陸上的污染源並未減緩,而各地河川水泥溝渠化也日愈普遍,海岸邊的水泥護堤,尤其凸堤效應和到處亂丟消波塊正在逐步摧毀台灣自然海岸。思考規劃台灣河海環境的未來,以及如何加強海洋和河川的保護與復育已刻不容緩。
【珊瑚礁生態系-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態系是地球上最多樣與複雜的生態系之一,我們常稱珊瑚礁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可以從二方面來看,其一為珊瑚造礁後形成立體的空間結構,並且創造出許多微棲地,讓多生物有適合的居所與環境,另外還擁有很高的生產力,單有居所對生物是不夠的,需要有豐富且持續的食物來源,和熱帶雨林的高大樹木不同,珊瑚礁區的龐大生產者是無法用肉眼看到的,牠們是與珊瑚共生的共生藻,加上一些大型藻類與微細藻,造就珊瑚礁生態系的傲人生產力,也建構出複雜的生物網。
現生的珊瑚礁應該從二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形成,經過長時期的演化與蛻變形成現在的形式,在目前所發現的34個動物門中,有33個存在於海洋,另有15個門的物種僅存在於海洋,多樣的生物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形成穩定的生態系,提供人類一部份的食物來源、氣體的循環、廢棄物的涵容甚至創造出更多的陸域面積,更進一步的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還提供豐富的生態觀光資源,也是進行新藥研發時發現新化合物的寶庫,因此珊瑚礁生態系過去不但與我們息息相關,在未來珊瑚礁生態系亦十分的重要。
台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會區域,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美麗的珊瑚礁海域,流經台灣的黑潮洋流帶來多樣的熱帶生物,大陸沿岸流帶來部分的溫帶生物,台灣的珊瑚礁海域擁有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台灣面積僅佔全球陸域面積的千分之三,但台灣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更特殊的是台灣附近還有許多地區性的獨特物種,早年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環境漠視,許多的珊瑚礁海域已經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目前僅存澎湖南部海域與綠島的破壞較輕微,因此在珊瑚礁保護與生態保育上日益重要。
【墾丁海洋保護踏出成功的一步】
近幾年來在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不斷呼籲保育與觀光遊憩可以互利共生,因此在恆春鎮長林金源號召下,以「恆春海洋環保志工隊」為骨幹成立「恆春鎮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其成員大多數為恆春當地浮潛業者,以落實真正的生態旅遊來保護自家的『金雞母』。該協會從92年3月在後壁湖設立「海膽保護區」,在墾丁國家公園警察隊的配合守護下,短短二年的復育,海膽的密度從每平方公尺不到1顆增加到約5顆海膽。
墾管處則於94年3月31日基於海洋生態與資源維護的觀念,設置「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半年來保護區內魚群已倍增。特別是浮潛餵魚區的魚種從14種增加到25種,不但種數增加,其中最常見的四線笛鯛,數量從三十多尾增加到四百多尾;其次為火斑笛鯛(俗稱赤筆仔)、黃足笛鯛、光鰓雀鯛數量均明顯增加。最令人驚喜的是一尾長達30公分的花點石斑,不畏人的程度已經能容許潛水者靠近不到50公分。許多潛水者在墾丁已經多年不見石斑魚,今天能再看到這條魚如此對人信任,均希望牠能永住在餵魚區成為明星魚。到2009年該區已為台灣海洋保護區立下許多典範,也帶給社區業豐碩的收入。更期盼國人能愛惜這塊保護區,讓剛萌芽的海洋保護區能永續下去,並推展到全國各地海洋遊憩區。
【蠶蝕鯨吞台灣的百年海田】
台灣四面環海,西鄰台灣海峽平均深約六十公尺,東鄰太平洋平均深約四千公尺,沿岸有沙、泥、礫石、礁岩岸以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海邊地形,因此台灣的海洋生態環境是十分多樣性。在未解嚴之前,台灣海岸充滿著神秘感,之後海岸邊開始工業區林立,目前台灣西部海邊已開發或正在規劃的開發案所利用的海岸線長度總和,竟達150公里以上,佔了基隆到高雄海岸線長度的38.5%,致使西部美麗的百年海田(海埔地或潮間帶)消失殆盡,如此的水泥叢林阻隔了我們賞海的視線和親水的機會及通行權。尤其是雲林縣海岸使用比率最高,單是麥寮六輕及雲林離島工業區就使用了32公里的海岸,佔該縣的91%,自然海岸已所剩無幾。
台灣西部海岸潮間帶因不當的環境影響評估,已淪陷為人造水泥海岸。在此以淡海新市鎮的垃圾焚化爐及廢水處理廠用地為例,其環境影響評估報告中指出37公頃潮間帶礫石區只有不到十種的海洋生物種類,且數量貧瘠,開發後不會有影響而通過開發案。其實早期該區即是淡水地區漁民傳統漁撈地區,海洋生物資源種類與數量相當豐富,超過兩百種以上的底棲生物,而且早已有報告指出低潮帶附近的礫石底下每平公尺有五百多尾的螃蟹與蝦子。如今與海爭地已將該地海岸變得面目全非,目前第一期新蓋房屋還沒賣完,過去每月內政部營建署就要支付給銀行利息一億五千多萬元,「真是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如今該區礫石灘已被水泥護岸與消坡塊圍成了大水塘,也成為台北地區最大的棄土場,自然的野生動物棲地已永遠消失,同時也消滅了千千萬萬的海洋生物。
【綠島的奇蹟】
綠島海洋生態景觀之美,如同是台灣東南方海面上的一顆珍珠,島四周由珊瑚礁所環抱,她曾被APEC組織下的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PECC)選定未來可以成為環太平洋地區開發為自然資源生態觀光的典範,也就是亞洲地區惟一入選為“海洋生態旅遊”最佳地點。近年來,我在綠島從事海洋生態調查研究期間,有許多事令我驚訝和擔憂,而且都是觀光與海洋生態環境的互動有關連。首先是遊客人數的倍增,綠島現住人口不足二千人,每逢週休二日就湧進遊客五、六千人,平日也在二千人左右。遊客們看到海就想到吃生猛海鮮,幾乎海底能吃的海洋生物全部都上桌了;而遊客最嚮往的便是浮潛或潛水,卻又希望看到海底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殊不知當地的魚蝦貝類早已進入了大家的肚子裡。
特別是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的椰子蟹,幾乎每家餐廳後面的廚房裡都有,只要老饕敢點這道菜,就能端得出來;晚上在海邊礁壁及山邊到處都可以看見尋找椰子蟹的手電筒光影,也許是我們保育觀念宣導不夠,但是每一家老闆和每一個老饕都知道吃椰子蟹是犯法的,顯然利之趨使然,或是從未重罰所致。反觀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潛水聖地西巴丹島(Sipadan)海灘上,晚上行走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踩到爬上海灘產卵的海龜。雖然馬來西亞國民所得比我們低,卻可以做到遊客人數管制及保護島上或海底的任何動植物,他們深知遊客來此就是要看自然的動植物之美;海底的珊瑚礁生物更是他們經營觀光遊憩的本錢,而且島上看不到任何水泥建築物。令人讚賞的是開放了近四十多年仍保有自然純真之美,因此保護自然資源和開發觀光應該是可以並存的,差別的是有效的管理能力。
綠島面積不大,騎機車環島只要十幾公里,就可觀賞全綠島海岸秀麗的景觀,這是許多年輕人的最愛;然而不分晝夜從村子裡呼嘯而過,這種深夜被吵是綠島鄉民的最恨,尤其是大專生每團人數以百計的騎機車霸佔道路,更讓島民難以原諒這些受高等教育卻不懂專重他人的生活。不過更令我難過的是許許多多的陸蟹慘死在車輪下,那是紫地蟹、紅螯螳臂蟹和陸寄居蟹等每年一次最重要的盛事,母蟹都在夏天夜間下海產卵;很不幸綠島環島都有水泥路面,就這樣被夜遊的機車輾過而死在路面,被壓成扁扁的都是抱卵的母蟹。過去綠島二十年來從未見過有這麼多螃蟹死在路面上,尤是從溫泉到馬蹄橋一帶的路面上可以見到最多被壓扁的母蟹。看到每天晚上海底溫泉三個池子裡與步道上人擠人的情形,就不難想像綠島有近千輛的機車與人潮在晚間活動,要教這螃蟹平安過馬路也真難呢!
在綠島浮潛的人愈來愈多,一批一批下海的浮潛遊客如同下水餃一樣,上了岸不帶點紀念品回家似乎無法交待曾來過綠島,因此海邊珊瑚礁上隨處都可見到遊客在撿拾海洋生物,綠島的貝殼砂和迷你貝也都成為到此一遊的戰利品。以往每日遊客只有數百人且不過夜,然而最近半年內新增建的民宿、餐廳與禮品店就有數十家,也許會帶給綠島的經濟奇蹟,但是大多數鄉民卻都認為“沒有三年好光景”,意味著自然資源會被快速用盡!而且賺最多的是導遊與旅行社;當珊瑚礁魚類吃光了,將失去魚群悠游的美景,只留下美麗的珊瑚又有何用?屆時還會有潛水客來玩嗎?而綠島的水泥工程正在逐步侵蝕青翠的山巒景色與美麗的珊瑚礁海岸,為了蓋旅館可以鏟平青山,為了消耗預算可以將野溪整治成水泥溝渠,為了更多遊客不斷擴建南寮漁港,同時也侵吞了世界級的海底珊瑚礁景觀。綠島人應該醒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地方可以無限制的開發觀光產業,尤其是綠島面積不大,水電食物等資源有限,更應該好好考慮如何永續經營,而不是任由業者不斷擴大。其實未來應該管制遊客人數、禁止採捕海洋生物和劃設海洋生態保護區,以及只吃由台灣進口的水產養殖海鮮類、停止興建環島堤防與投放消波塊,這才是綠島人的當務之急。
【瀕臨滅絕的海洋生物】
綠島所面臨的海洋生態問題,在小硫球、蘭嶼、澎湖群島和墾丁國家公園都曾出現過;尤其是台灣曾有過的許多珍貴海洋生物,現今都已消失或瀕臨滅絕,例如大型的硨磲貝和馬蹄鐘螺已二十年未再見到過;過去曾大量捕捉熱帶魚販賣出口,致使許多珊瑚礁魚類消失近九成;許多種大型經濟性水產生物已十分罕見,如大石斑魚、鸚哥魚、龍王鯛、大法螺、駱駝螺、夜光蠑螺、鉛筆海膽等,甚至以往海底十分常見的馬糞海膽都已變成稀少了。過去中國鱟在台灣西部和澎湖一帶相當常見,如今已屬珍稀有動物,牠不但是活化石,而且國外早已發現牠的血液可以作為測試內毒素的惟一原料,不但身價百倍,更是被極力保護的動物;又如綠蠵龜只剩下澎湖和蘭嶼有少數幾隻上岸產卵;自古海馬被當中藥材,早已成為台灣海域最罕見的魚類。
【違法捕魚將海洋生物趕盡殺絕】
海洋生物本無國界,因此當我國漁民捕殺國際保育類動物如鯨豚和海龜時,往往可以成為國際保育事件,政府也就比較重視。然而國人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認為在海上能看到、捕捉到的都是自己的,也完全沒有漁業資源量需要合理利用的觀念;捉愈多愈好,且大小通捉,也不管是否為產卵季節或幼魚期;集魚燈是愈多愈亮更好,甚至漁民夜間作業時要戴上墨鏡才能工作,試想小魚兒們趨光後,眼睛不壞掉才怪呢!曾有人問漁友:「若是不論大小通捉,未來您的子孫們可能無魚可捉」,漁友回答:「我才不要那麼倒楣,我的下一代才不要當漁民。」這句話告訴我們保育觀念尚未深植一般民眾,也需要建立職業不分貴賤的社會共識,否則每個人的子女都要讀高等教育,卻忽略社會的建立是靠百樣人築層建構而成;也許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現象,才是保育人士另需醒思的課題。
魚網的網目太小和毒、電、炸魚等不正當的捕魚方法,早已取締多年,也宣導多年,如今卻仍普遍存在,公權力不彰,以及執法五分鐘熱度,都是讓我們無法落實海洋生態保護措施。最近較成功的海洋資源保護措施是澎湖徹底執行“禁止三層網捕魚”,並且由澎湖縣政府及農委會收購現有的三層網具;至於台灣其他地區仍普遍存在三層網捕魚,甚至有些漁民為迴避取締改採二或四層底刺網來捕魚,假如三層網是一種違法漁具,有關單位就應該立法禁止廠商製造,如同取締製造安非他命毒品的地下工廠一樣,才會根絕不法之源。
【未來海鮮會愈來愈貴】
傳統漁法“牽罟”是台灣沿海漁村所使用最具經濟效益的漁法,以往一網可以捕撈到數百斤的魚獲,如今可能只有一、二尾魚,一斤不到,再也沒人要用牽罟了,顯然台灣近海漁業產量每況愈下。現在海鮮來源已靠我們漁民個人的“海上貿易”為大宗,或是靠國外進口;然而昔日台灣有水產養殖王國之稱,也因人力與土地成本太貴,再加上各種環境污染而無法再與國外競爭。根據聯合國統計指出未來非由養殖生產的海鮮產品將是愈來愈貴,畢竟地球村的人口愈來愈多,而產自海洋的漁獲量卻日漸減少。
【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
國際珊瑚礁總體檢在1998年11月所發表的報告指出,許多生生不息已數百年的珊瑚礁突然死亡,熱帶地區勘察珊瑚礁的潛水人發現某幾類珊瑚死亡數量甚至高達百分之九十,這在1980年以前沒有見過珊瑚如此大規模白化。尤其在1998年全世界一共有35國55個地區有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而台灣南部及其他離島地區也是在1998年9月發生大量珊瑚白化死亡,主要原因是海水水溫反常上升,科學家歸究於聖嬰現象所造成,這種全球氣候的大變遷正逐年加劇,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並且要著手調查台灣海洋生態環境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到底有多大。
【找回自然海岸之美】
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如今2,300多萬人口擠在這3萬6千多平方公里的島上,曾經創造經濟奇蹟,卻換來許多環境問題。過去民眾與政府對於海岸邊充滿著「能圍則圍」、「能佔則佔」,大量的海埔地、海港、海岸公路等不斷建設;為了維護佔領的成果,又投入更大量的消波塊、護堤、離岸堤等,造成如同「監獄台灣」的水泥圍牆。現代的海岸經營者,應該有一個「自然就是美」的觀念。沙灘、礁石、珊瑚礁、紅樹林、海邊植物等原本都是台灣海岸最佳的守護者,它們不但能抵消波浪,也能減災,亦是動植物最佳的棲地,少了它們,大自然就會反撲。因此我們不要再有「人定勝天」的野心與貪婪,要學習愛惜自然海岸、親近海洋、認識海洋,即使野花野草都會帶來海岸景緻的和諧美麗。
【珊瑚礁是休閒漁業的綠洲】
海洋中的珊瑚,有如沙漠中的綠洲一樣,提供各種生物生存所必須的養分和居所。珊瑚礁與其鄰近的開放海域相比,在生產力的差別可以達到千倍以上,因而珊瑚礁的生存也就維繫著整個生態系內數以萬計生物種類的生存。對於現代人而言,珊瑚礁也扮演著經濟上的綠洲角色,因為世界上8%的人口居住在距離珊瑚礁生態系一百公里以內的區域。然而環繞在珊瑚礁的觀光業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更是相當可觀。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觀光營收高達25億美元,加勒比海區域近十年來觀光收入則有一兆四千億美元。
【藍色星球的願景】台灣人口眾多,人人都喜歡海洋和溪流的遊憩活動,卻有許多開發案要與海爭地,未來各種海岸開發案和河川整治工程,應該審慎將「人與河海爭地」的開發問題納入以“人”為污染源中心的思考方向,也許才能減輕環境被開發所造成的社會衝擊面和影響自然生態的根本問題。現今若要台灣河海生態環境停止惡化,而且能留給子孫一些海洋生物資源,只能盼望我們的政府早日落實與全球海洋保育政策同步,如此才能創造海洋新契機,然而未來該做的五大目標是(1)建立與有效管理的海洋保護區。(2)瀕臨絕種海洋生物的保育與復育。(3)降低並排除污染物進入海洋。(4)長期的漁業管理。(5)加強海岸和山坡地的管理。惟有確實執行上述五點,藍色星球的未來才有希望。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當務之急是建立新的海洋生態保護區,用優質管理防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並對污染加強管制。研究人員就發現在用來改善海洋物種多樣性的全球48處保護區,物種多樣性恢復得非常明顯,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穩定性亦然。美國總統布希一向因抗暖化不力而備受批評,卻在2006年6月以行政命令將夏威夷北方諸島長約2300公里寬60公里劃設為海洋生態保護區,其保護範圍比澳洲大堡礁還大,廣為36萬多平方公里,約為台灣十倍大海域。並且又在卸任前2009年1月6日宣布在太平洋設立總面積約14個台灣(50萬平方公里)大的世界最大海洋保護區。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在2006年11月3日趁勢呼籲將全球40%的海洋列為海洋物種保護區。至於生活在海島上的我們,更應該體認到海的重要,珍惜海洋的資源,海洋的救援行動才能落實。
《三則海洋保育的小故事》
1.欣賞拿破崙魚與人親吻
拿破崙魚(英文俗名:Napoleon fish)中文名為曲紋唇魚(英文名:Humphead wrasse,隆頭鸚鯛、俗稱大蘇美、龍王鯛)是珊瑚礁海域體型最大之一種,體長可達229公分,重達191公斤,圖中為澳洲大堡礁Norman Reef潛水點的主秀,潛水客可以看到潛水導遊親手餵食和人與魚相互親吻。每位潛水者要付美金100元欣賞費。從台灣到此潛水團費每人得付上台幣7~8萬元。然而只是這尾拿破崙魚每年就吸引非常多的潛水客,為當地賺到至少一百萬美金以上,最近幾年來觀光業在澳洲大堡礁地區急速成長,已成為昆士蘭北部的第一大產業,每年帶來超過300萬遊客,超過15億美元的收入。
2.綠島的金雞母大錢鰻很短命
民國85年潛水人員發現在綠島南寮外海水深20公尺的珊瑚礁洞內,有一尾超過20公斤的大錢鰻(中文名:大斑裸胸鯙),過去的經驗都以為牠是很兇惡的動物,經與人相處後卻非常溫馴,許多台灣愛好潛水攝影者都慕名到綠島來拍攝難得鏡頭,牠甚至看到潛水者靠近就會出到洞口,拿食物餵牠也都接受。後來大家都稱呼牠的外號叫「安安」,經過全國版報紙披露後,竟然不到一星期就被綠島職業潛水者用魚槍射死吃掉了。不到一個月後很高興在同一處又來一尾,大家希望牠能平安,叫牠為「平平」,不幸的還是很快被人射走了。平平與安安都不平安,綠島再也沒有任何特別的明星魚種可供人欣賞,許多大魚都絕跡了。魚少了,而且是一年不如一年,再也吸引不了台灣的潛水遊客,如今很多人都到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有海洋保護區的海島或海域潛水。
3.潛水者的樂園──西巴丹島
西巴丹島(Sipadan)位於婆羅州島東北端附近,屬於馬來西亞沙巴州,聳立於海洋中600公尺的石灰石尖峰,遠看像一朵蘑菇;島上處處是茂密的熱帶森林約4公頃,被白色沙灘環繞著,而整個珊瑚礁約佔18公頃。在潛水人眼中,西巴丹島可以說是天堂,因為它非常袖珍,只要20分鐘就可以徒步環島一周。潛水人很容易下水,海裡的美妙景象盡收眼底,多采多姿的珊瑚礁生物保有自然風光,因此西巴丹有西太平洋「后冠上最後一顆珠寶」的美譽。該島是全球十大潛水勝地之一,使用者大部份是愛好潛水和職業潛水者,每年帶來馬來西亞超過6億台幣的觀光收入。然而自1974年開放給全世界潛水客觀光後,為何二十多年來仍可保有其島上叢林的原始性,而且幾乎每晚都可看到海龜上岸產卵,大型蜥蜴和椰子蟹仍然隨處可見,尤其數以千百計的金梭魚和六帶鰺之壯觀魚群,以及體型碩大的隆頭鸚哥魚群、鯊魚和鯨鯊等也是該地常見的海洋生物。上了該島的遊客幾乎都遵守除了照相以外,不要帶走任何東西,因此台灣的潛水休閒活動應該以該島的經營管理做為借鏡,並思考如何將保育觀念灌輸給台灣潛水遊客。